-
友情链接:
纲要:推特 文爱
北朝晚期的华夏朔方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类形骸较大的立体圆雕菩萨,总体特征是面相清翠,体型修长,胸腹间侵略以不合称形披帛为典型特征,时间频频被证据为隋代。本文从六世纪末期邺城特定的历史及宗教布景启程,以有编年的石窟造像和背屏式造像为标型,对邺城、定州、青州等地出土的该类圆雕菩萨像的时间属性及源流进行辨析。
20世纪中世以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先后发现了大都北朝晚期的释教造像,引起学术界庸俗关爱的就有河北曲阳修德寺、山西沁阳南涅水、山东青州龙兴寺及河北邺城北吴庄等地的佛像。值得关爱的是,这一时期的造像中发现了一种形骸较大的圆雕菩萨像,造型详尽。总体特征是面相清翠,体型修长,头戴宝冠,多有化佛、宝瓶或宝珠饰。上身半裸,部分胸饰紊乱,常以穗状、串珠形或链状璎珞缠绕,下身着裙。其显耀的特色是肩后披覆宽霞帔,前列帛带沿路从胸腹间横过,悬腕下垂,另沿路帛带从膝下回旋而上,绕臂下垂,两说念披帛呈不合称性勾旋,与北朝晚期菩萨身披交叉对称的披帛、串珠、穗状璎珞及唐代膝上两说念齐心圆回旋的披帛面孔千差万别。传统不雅点一直视此类造像为隋代菩萨的典型面孔,频年来考古发现和连络视角为探索这类菩萨造像的时间和源流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不合称披帛菩萨的主要发现处所与时间特征
河北是北朝晚期释教造像出土最为调解的地区。1954年曲阳修德寺算帐出各样造像及残块2200余件,其中编年像247件,多数为东魏北皆时期的中袖珍背屏式白石造像,题材主要有释迦、弥勒、阿弥陀、不雅世音、想惟太子等[1][2][3]。访佛的北朝晚期造像在河北藁城、定州、蠡县、灵寿、正定、南宫、黄骅及南部的临漳、成安等地精深有见[4][5][6][7][8][9]。此类以不合称性披帛为特征的立体圆雕菩萨像最早见于曲阳修德寺职业,其中保存较好的三件菩萨像划分展陈于河北省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河北省院展陈的菩萨身体修长,头部及双臂均残,上身半裸,颈悬两圈珠饰,下垂铃形饰。身披对称的串珠饰,在腹部交叉。披帛两说念,沿路从左肩斜穿胸腹之间,悬臂处残,另沿路从右肩下垂至膝部回旋。下身着裙,裙腰外翻,中垂绦带,内分格浮雕宝珠、花草、兽面、香炉等。后面肩披宽霞帔,串珠对称下垂,绦带中部穿环,跣足立于石榫之上(图1)。故宫储藏的两件菩萨像均为等身圆雕像,姿势、衣饰、尺寸相近,颈佩项饰,两说念串珠饰在腹下交叉,下身着裙,中垂绦带,内分格饰宝珠、兽面等图案,唯胸腹间的帛带勾旋目的相背,应为组合像中的阁下胁侍。图片推特 文爱
图1 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菩萨像山东中部亦然北朝晚期释教造像调解出土的处所,以青州龙兴寺窖藏中的大型背屏式造像及单体圆雕像最具特色[10](P.538ab),访佛造像在青州临近的诸城、无棣、惠民、博兴、临朐、广饶、高青、昌邑、寿光等地均有发现[11][12],题材多见释迦、弥勒、卢舍那、不雅世音等。其中青州和诸城造像中所发现不合称披帛为特征的立体圆雕菩萨像,以诸城出土标本SZF:22为例,菩萨残高80厘米,身型略粗壮,头、足及双臂残。颈悬紊乱珠饰,披帛两说念划分从胸腹间和膝下勾旋。上身着僧祇支,从左肩斜披沿路串珠饰,下身着长裙,中垂绦带,内饰莲蕾、忍冬等图案(图2)。图片
图2 山东诸城出土菩萨像2012年邺城职业北吴庄释教造像埋藏坑策动出土编号造像2895件(块),时间从北魏至唐代,以东魏北皆时期造像占宽裕多数。造像题材波及释迦、弥勒(交足、倚坐)、阿弥陀(无量寿)、药师、卢舍那、释迦多宝、想惟太子、不雅世音、大势至及双菩萨和双想惟像等。北吴庄佛像埋藏坑中发现10余件身着不合称披帛的立体圆雕菩萨像,体型上,有从等身像至30~80厘米的中型像(图3、4)。标本2012JYNH1:03,残高123.5厘米,白石质。菩萨通体彩绘贴金,雕饰详尽。头部残,宝缯垂至肘下。上身半裸,颈悬宝珠项链,下垂铃饰,双手前端残,遗残处有修补的槽孔。左臂戴钏,斜披沿路串珠饰,左肩披帛从胸腹间绕过右臂,右肩披帛从膝下勾旋绕左臂下垂。下身着裙,裙腰外翻,中坠宝珠纹绦带。后面可见束髻的发绳、斜披的串珠饰及波状的裙纹(图5)。标本2012JYNTH1:1230,通高34.6厘米,白石质,通体彩绘贴金。菩萨头戴珠冠,宝缯垂至肘下,面相椭圆,颈悬项圈,下垂铃形饰,右手持莲蕾,左手前端残。上身半裸,从右肩斜披沿路串珠饰,披帛在胸腹间和膝下勾旋两说念,绕臂下垂。下身着长裙,中垂绦带,跣足立于锥形石榫上。标本2012JYNH1:1010,通高67.3厘米,白石质。通体彩绘贴金。菩萨头戴高冠,面相椭圆,弯眉信赖,直鼻小口,宝缯垂至肘下。上身半裸,颈悬项珠,下垂铃饰,双手前端残,斜披沿路串珠饰,左肩披帛从胸腹间绕过右臂,在线看av右肩披帛从膝下勾旋绕左臂下垂。下身着裙,裙腰外翻,中坠宝珠纹绦带。后面可见斜披的串珠饰及彩绘的裙纹,跣足立于锥形石榫之上。标本2012JYNH1:2669,残高68.4厘米,白石质。菩萨面相清翠,弯眉瞑目,头戴高冠,冠中似有化佛形象,宝缯垂至肘部。上身半裸,颈佩“U”形项饰,下悬一小铃形物。右手曲至胸前,残断,左手在腹下,掌心向外。披帛两说念,左肩披帛从胸腹间绕过右臂,右肩披帛从膝下勾旋绕左臂下垂。从左肩斜披沿路串珠饰。下身着长裙,裙腰外翻,跣足立于石榫之上。菩萨身侧有榫口,残见锈蚀的铁钉痕(图6)。图片
图3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菩萨像图片
图4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菩萨像图片
图5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菩萨像图片
图6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菩萨像由于此类以不合称披帛为特征的圆雕菩萨像均未发现编年题刻,对于当时间需要参照华夏朔方地区北朝晚期的石窟造像。现有有明确编年且雕琢有不合称披帛菩萨的石窟和摩崖主要有山东青州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及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城东约4公里处,现有5处窟龛,其中第2、3窟保留较多的造像题记,主尊均为结跏坐佛,体躯健壮,身着薄软贴体的福田僧衣,双手作说法印。李裕群先生字据3号窟主尊像座下“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像主乐安郡梵衲都僧盖”的题铭,推测大像主为隋初青州总管韦操,穴灵通凿于隋开皇元年至三年(公元581-583年)之间,第2窟时间与之相等或略晚。两窟正壁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题材为阿弥陀佛与不雅世音、大势至菩萨。值得在意的是2号窟主尊两侧菩萨与3号窟主尊左侧菩萨均头戴高化佛冠或花蔓冠,宝缯垂肩,面相清翠,身形丰腴,颈悬珠饰,上身斜披一条串珠饰。披帛两说念呈不合称形勾旋,沿路从腹前斜过,上绕小臂下垂,另沿路从膝部上勾,以手挽之(图7)。与之访佛的菩萨在驼山对面的云门山第1、2号摩崖龛像中也有见,造型、姿势、侵略及帛带披覆样式几无二致,其流行时间也为隋代。图片
图7 山东青州驼山2号窟主尊左侧菩萨邺城临近散布着以南、北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北朝晚期石窟群,开凿于东魏北皆时期的河北邯郸响堂山、水浴寺石窟及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始凿造像中并未发现有身披不合称披帛的菩萨造像,而在时间较晚的大住圣窟中则发现了此类菩萨像。大住圣窟位于河南安阳灵泉寺西宝山南麓,字据文件记录该窟为北皆至隋代高僧灵裕所建“金刚性力当家那罗延窟”,窟内前壁上方有明确的开窟题记:“大隋开皇九年己酉岁敬/造窟远程一千六百廿四/像世尊远程九百/卢舍那世尊一龛/阿弥陀世尊/一龛弥勒世尊一龛/三十五佛世尊三十五龛/七佛世尊七龛/传法圣大法师廿四东说念主……”字据开窟题记可知主室三壁划分雕造卢舍那、阿弥陀和弥勒三尊主像,其中穴洞主室北壁(正壁)和西壁各有安详胁侍菩萨,头戴矮冠,面相清翠,宝缯垂肘。上身半裸,颈悬珠饰,身着不合称式披帛,斜披沿路串珠。下身着长裙,中垂绦带(图8、9)。此外皮南、北响堂山石窟表里壁面上,发现有大都隋唐时期补刻的小龛像,部分菩萨身上的侵略亦可见到这种不合称帛带披覆样式。另在河北邺城、定州出土有隋代编年的袖珍背屏造像上也频频有见。图片
图8 河南安阳大住圣窟主室北壁菩萨
图片
图9 河南安阳大住圣窟主室西壁菩萨
从类型学角度分析,这类以不合称披帛为典型特征的菩萨像流行于隋代初年,但其最早出现的时辰及源流尚不解确。为酌量以不合称披帛为主要特征的菩萨造型渊源,需要简要归来北皆以来菩萨披覆样式的发展线索。
二、北皆至隋代菩萨披覆侵略的主要面孔
Hongkongdoll leaks北皆国祚虽短,但在释教史及造像艺术方面树立殊为相当。造像面孔在上承北魏晚期全面汉化的基础上,招揽印度笈多王朝新一轮传入的艺术格调,首创了北皆造像的新面孔并在华夏朔方东部地区影响至深。这一时期菩萨帔巾的披覆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A型:菩萨体型较瘦,下身着长裙。丝带状披帛交叉对称,从双肩下垂,在腹部交织,或穿环(璧)或纽结,至膝下上挽。该型菩萨侵略常见于公元6世纪中世的北皆初年,为华夏汉式审好意思情味的体现。这种对称交叉的披覆样式与犍陀罗及龟兹地区造像中菩萨斜披宽巾或披帛缠肩绕臂下垂面孔千差万别,是北魏太和改制后,师法南朝衣冠衣饰后出现的中国化造型,在山西大同云冈三期石窟和洛阳龙门北朝石窟造像中精深出现,是北魏晚期菩萨侵略最显耀的特色之一。东魏幸驾邺城后,华夏朔方东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东魏造像精深接受了北魏晚期的汉化传统,菩萨帛带均以此类对称交叉的披覆样式为主,北皆天保年间(550-559)仍有部分不竭,至北皆中后期基本不见。图片
图10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阿弥陀三尊图片
图11 河北邯郸北响堂北洞中心柱左壁菩萨
图片
图12 山东诸城出土菩萨像
B型:菩萨上身半裸,下身着禅裙。丝带状披帛缠肩绕臂,紧贴躯壳两侧下垂,部分从肩部斜披一条串珠饰。邺城地区该型菩萨的披覆样式始见于北皆初年,在北吴庄出土造像和北响堂山北洞、中洞中均有发现(图10、11),从邺城至晋阳交通阶梯上的小石窟群中频频有见,山东青州、诸城等地北皆造像也偶见此类菩萨(图12),晚至山西太原天龙山8号、济南玉函山23号隋代窟龛中仍有发现。此类衣饰的披覆样式原型不见于华夏原土,而多见于犍陀罗和新疆龟兹地区,应是北皆初年受西域释教文化影响而流传的名堂。图片
图13 河北邺城职业出土弥勒七尊
图片
图14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菩萨像
图片
图15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菩萨像
C型:菩萨体型较为建壮,上身侵略较为紊乱,以交叉对称的串珠饰、穗状或链条状璎珞缠绕为凸起特征,是北皆菩萨最典型的披覆面孔。邺城出土较大的北皆立体圆雕像和背屏式造像中多见此类菩萨像(图13、14、15)。而山东地区此类侵略的菩萨像出现甚早,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就有较多数目的发现,北皆更为擢升,部分菩萨项饰、胸饰紊乱,对称的穗状璎珞下部来回往有交叉的披帛。穗状或串珠式璎珞在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艺术常见的侵略,成都出土南朝萧梁时期平淡年间(公元520-527年)菩萨造像上就已发现这种对称交叉的穗状璎珞,从青州地区遥远包摄南朝统治分析,可能是受到了南边造像的影响。另在关中地区的北周到隋代造像中也极为常见这类对称交叉穗状璎珞。D型:即上述以不合称式披帛为特征的菩萨造型。除在河北邺城、定州,山东青州、诸城等地出土造像和石窟中有较多发现以外,关中地区隋代金铜像和石质造像中也偶有所见,频年陇东泾川大云寺也出土了一定数目的该型菩萨,与传统融会的西魏北周菩萨披覆样式也存在较大的互异。此类侵略要领不见于犍陀罗、龟兹及南朝造像,应是华夏朔方地区新出现的一种披覆面孔。三、不合称披帛菩萨的渊源及属性
上述四类菩萨衣饰造型体现出华北地区北朝末年菩萨帛带和璎珞的披覆面孔,从宏不雅趋势上也基本反应了从北魏中晚期、东魏北皆至隋初,释教造像由太和改制后的全面汉化到北皆初年胡化身分的回潮,再到隋初中、西文化身分交融造成新的格调。就现有尊府来看,最早有明确编年的身着不合称式披帛的菩萨造像题铭均出自隋开皇年间,因而将其视为隋代菩萨造型中最具特色且流行甚广的一种衣饰力排众议。而对于此类造像最早出现的时辰和地域则难以证据,邺城北吴庄释教造像埋藏坑的系统发掘和建筑经过中的一些迹象,为咱们酌量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想路。北吴庄释教造像埋藏坑位于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漳河河说念内,地处东魏北皆邺南城的东郭城区。清初改说念的漳河流经此地,因此在上部造成了近4米厚的沙土淤积层。埋藏坑平面呈不法规方形,除东南部为斜壁坡底外,其余坑壁均较陡直,坑底部较平整。坑边长约3.3米、深约1.5米,启齿冲破北朝文化层。从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证据埋藏的时间应为唐代。坑内造像均残损幻灭,摆放杂沓无序,赫然是在唐代某次迫切的事件中遭逢东说念主为破裂而手脚毁灭物调解掩埋。出土佛像的建筑职责迄今已进行了10年。经初步统计,这次发掘出土佛像个体总和在1000尊阁下,造像时间以东魏北皆为主,另有北魏造像20件阁下,隋代造像10余件,唐代造像不跨越5件。其中题记造像300余件,最早的编年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最晚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为构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释教造像的时间序列提供了迫切的标尺。领先需要在意的是,这批造像都经过东说念主为破裂,好多造像上不错辨识出赫然的打击点,较大的造像头部、手臂以致躯干均经外力打击而断折,而大都北皆镂孔透雕的龙树背龛式造像频频碎成断数十块。其次,这批造像上有了了的古代修补踪迹,绝顶是在体形较大的立体圆雕像上尤其赫然。建筑要领是在头颈、躯干和手臂断裂处磨平,然后凿出方形或圆形的槽孔,内嵌铁质铆杆,闲逸填补访佛白石膏的粘接物。北魏和东魏北皆大型造像精深不错见到这种修补踪迹,但在时间明确的隋代和唐代造像上均未见到古代修补迹象。联结邺城释教发展相当的历史布景,这不错手脚区别北皆和隋代造像的一项迫切依据。邺下释教于北皆达到顶峰,频年发掘的限度庞杂的彭城东魏北皆皇家庙宇、核桃园北皆大尊容寺及邺城临近棋布星罗的石窟寺和蔚为大不雅的刻经遗迹,都阐扬北朝晚期华夏朔方地区释教文化中心。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则以释老之学悖逆不孝,蓦然国力,于建德三年(574)断佛、说念二教,这是中国释教史上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的第二次天下界限的灭佛领会。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皆,遂将灭佛令践诺到皆境。邺下释教受到千里重打击,寺塔造像尽数毁弃,僧徒流徙。北周武帝平皆次年即病故,隋国公杨坚慢慢掌合手政权。大象二年(580),相州总管尉迟迥因动怒杨坚专权而据邺起兵,旋被讨平,杨坚为提神邺城的故都地位再被讹诈,除透彻撤毁邺城的宫室官署民居外,还将州县治所及住户整个迁徙到南面的安阳城,史载“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点火邺城,徙其居东说念主,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8]六朝古都经此一劫终成废地。隋文帝杨坚固然通过毁城侨民透彻残害了邺城,但手脚一位虔敬的释教信徒,在位时刻在天下界限内收复和践诺释教,其中一项迫切方法即是建筑建德法难时破裂的庙宇和造像。初唐法琳《辩正论》明确记录:“自开皇之初终于仁寿之末,所度僧尼二十三万东说念主。海内诸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凡写经论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金铜檀香夹纻牙石像等,大小一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许躯。宫内常造刺绣织成像及画像,五色珠旛五彩画旛等不能称计。二十四年营造善事,弘羊莫能纪。”隋炀帝杨广追其父后尘,“修治故像一十万一千躯。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东说念主。”结 语
详细以上文件记录的邺城释教历史布景,联结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和佛像建筑经过中所见迹象,不错得出以下推行:华北地区大都的北朝造像是北皆释教鼓动的历史见证,这批造像在北周武帝灭佛时期资格了大限度的东说念主为破裂,隋代对建德法难时残害的庙宇和造像进行了全面建筑并从头干与使用,唐代某个相当时期再度发生毁佛事件,这批经隋代建筑使用的前代造像和隋唐新刻造像再次被残害后掩埋在坑中,直至频年经考古发掘才重睹天日。故北吴庄释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千余件造像,北魏至北皆造像上常见建筑的槽孔、铆钉和粘接物残痕(图14-15),而隋唐造像虽也经东说念主为破裂,但却未见到修补踪迹。据此而论,北周武帝建德法难及隋文帝杨坚收复佛法修治故像是迫切的历史节点。邺城在北皆沦陷后就已失去曩昔的国都和释教中心性位,已不具备创造新面孔的要求。北吴庄释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多件以不合称披帛为特征的菩萨像,从其身部、颈部和手臂处的修补残痕来看(图3-6),其出现年代应该早于隋代,很可能是北皆中后期交融东、西方文化身分而蕴育出的新名堂,并成为隋代流行的菩萨披覆样式。朝上滑动阅读
[参考文件][1]罗福颐.河北曲阳县出土石像算帐职责简报[J].考古通信,1955(3).[2]李锡经.河北曲阳县修德寺职业发掘记[J].考古通信,1955(3).[3]杨伯达.曲阳修德寺出土编年造象的艺术格调与特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2).[4]程纪中.河北藁城县发现一批北皆石造像[J].考古,1980(3).[5]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定州文物藏珍[M].广州:岭南好意思术出书社,2003.[6]刘建华.北皆赵郡王高睿造像及关联文物遗存[J].文物,1999(8).[7]赵永平,陈银凤.东魏大通智胜汉白玉佛[J].文物春秋,1995(1).[8]河北省文物连络所,邢台市文物贬责处,南宫市文物守护所.河北南宫后底阁职业发掘简报[J].文物,2012(1).[9]河北临漳县文物守护所.河北邺南城隔壁出土北朝石造像[J].文物,1980(9).[10][日]松原三郎.中國仏教彫刻史論·圖版編[M].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11]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释教造像窖藏算帐简报[J].文物,1998(2).[12]夏名采,王瑞霞.青州龙兴寺出土背屏式释教石造像分期初探[J].文物,2000(5).[13](唐)令狐德棻等.周书·静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1.(作家:何利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连络所;原文刊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2期)推特 文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劳动,通盘实质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无益或侵权实质,请点击举报。